以前我们介绍了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型”军衔,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今天就介绍一下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型”军衔和我国当代的新型军衔制度。 我军新军衔制这个新军衔制是相对于50年代的军衔制而言的。我军目前实行的军衔制不同于世界上常见的三种类型。我军军官衔级的设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共设三等十一级。 将官四级:一级上将(后取消)、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级:上尉、中尉、少尉。 解放军现行军衔 我军军衔制与世界上其他几种军衔类型相比的区别: 相比“东方型”军衔少元帅、大将、大尉等衔,多一级上将、大校,比苏联少三级,比其他国家少一至二级; 相比“西方型”军衔少元帅、准将,多大校,一级上将,军衔等级一样多。 相比“东亚型”军衔多大校和一级上将。 应该说,比较而言我国新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更接近传统的“西方型” 军衔。军衔有、元帅和准将,我军军衔制在相应位置上多了一级上将(后取消)和大校,这两级军衔在其它几种军衔类型中少见, 目前世界上只有台湾军队设一级上将,朝鲜设大校但我军的一级上将与台湾军队的一级上将是不同的概念。我军的一级上将则是比上将高一级的军衔,和上将衔不能混用。我军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一级上将当时设计是专为军委主要领导设置的。后面由于当时的主要领导没有接受军衔,而且考虑文官治国原则等各方面因素而最终取消。 另外我军多出来的大校军衔和朝鲜一样主要是为师职干部设的。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将,将官数量太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则显得偏低,如设准将衔,将官数量更多,因此设了大校衔。 “东亚型”军衔以日本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实行一种不同于东西方的军衔制。这个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从西欧学习发展军衔制,影响着一些邻近的国家。到目前,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实行的军衔制属于一种类型,仍保留着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军衔制传到亚洲时的某些特征,因此可称为”东亚型”军衔。 “东亚型”军衔的特点是不设元帅,军官分将、校(佐)、尉三等九级,上将为最高军衔。这是世界各类军衔中军官等级最少的一种。 日本从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官军衔分将、佐、尉三等九级: 将官:大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日本的“大”级军衔,是日文原文, 按照习惯译法,其实应为“上”级,如“大将”应译“上将”。同样,“佐”官应译为“校官”。日本战后至今,军官军衔仍为将、佐、尉三等九级, 只是各级称谓(日文直译)与过去有所不同。 将官:将一、将二、将三。佐官:一佐、二佐、三佐。尉官:一尉、二尉、三尉。 按习惯译法,应译为上将、中将、 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曾先后有30人获元帅称号。但日本的元帅是授予少数陆、海军上将的一种荣誉称 号,并非一个军衔等级。民国政府曾于1935年设特级上将衔。此衔专为蒋而设,1975年蒋死后,已不设此衔了。另外,民国军队的上将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实际这是上将衔中的两个半级,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都是三颗,而且在很多场合都统称上将。因此严格的说,民国时期军队的将官也是分上、中、少三级。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5 11:44 , Processed in 0.031582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