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强军战网 首页 中国军情 军备资讯 查看内容

龙之重爪——中国WZ-111重型坦克

2018-12-18 12:09| 发布者: 小李墙艺| 查看: 548| 评论: 0

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二战后,咱们国产的第一批重坦——WZ-111。新中国建立之后,在中央军委以及许光达将军提出,技术建设在装甲部队建设中占着头等重要地位的重视下,中国坦克部队开始了科技强军的道路。50年代百废待兴,建国初期的中国只有缴获的97坦克M3轻型坦克和朝鲜战争苏联援助的T34坦克和IS-2坦克。

只有200辆的IS-2坦克已经不能够满足中国日益强大的装甲部队,中国必须有自主的重型坦克。而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已经从苏联那引入了T54A坦克的生产许可,并自己加以改良则就成为了自己的59式中型坦克。而在重型方面,中国还是空白,苏军拥有最先进的IS-3重型坦克,美国则在2战中通过T29、T32、T34、T30等重型坦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针对IS-3坦克研制了M103重型坦克,英国也在研制自己的胜利者重型坦克。

中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1960年10月19日,国防科工委下达了重型坦克设计任务书,产品代号为WZ-111,装甲兵技术部也于1960年12月24日对重型坦克发展的有关问题做了补充规定。之后便开始了WZ-111重型坦克的研究论证工作。1963年5月,国防科工委重新颁发《WZ-111重型坦克设计技术任务书》,1964年6月10日,装甲兵科研院也下达了《WZ-111重型坦克研究任务书(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初稿》,性能上要求超越苏联的IS-3坦克和美国的M103坦克,接近于苏制T10M坦克。

中国工程师在研制重型坦克方面并没有执意研发革命性的全新产品,而是尽可能地多借鉴和利用苏联技术。在开始研制WZ-111新式重型坦克时,中国广泛使用IS-3坦克部件和组件。而在坦克布局上,同样没有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保留IS-3的原貌。当然,WZ-111坦克根据中国军方的新要求,在结构布局、武器装备、车载设备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适当变化和改进。作为这种借鉴加创新研制方法的成果,WZ-111重型坦克的外形既像苏联定型的IS-3,又像新型T-10。在技术方面,中苏重型坦克同样也有某些相似之处。WZ-111坦克车体由轧制装甲钢板焊接铸造而成,正面部分从上到下的装甲钢板厚度分别为60、120、130毫米。装甲炮塔前部钢板厚200毫米,后部厚80毫米,顶甲板厚25毫米,有两个舱口

在具体要求上,火力WZ-111采用了D-25T坦克炮的中国改良版Y174型122火炮。超过IS-3、59和早期的M60的105火炮,并且保留了一定的改进余地。而在辅助设备上采用了高低液压机、链式输弹机、单向稳定器、主动红外式夜视瞄准镜、红外观察仪、测距仪等当时非常先进的设备。带电子光学变化器的测距仪能在1000米的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测距,保证首发命中率。配弹32发。这些都完全压制苏联IS-3坦克。在防护方面,WZ-111外形非常接近IS-3,采用轧制装甲钢板焊接铸造而成首上倾斜25度,首下为36度,正面为130毫米厚度超过IS-3坦克20毫米,侧面和后部为90毫米和60毫米,也带有大倾角。

WZ-111曾经希望安装一个大倾角的炮塔,体积要小于IS-3坦克炮塔,甚至IS-2的炮塔,更好的降低车辆投影面积和跳弹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以炮塔正面减少到200毫米,侧面为140毫米,后方为80毫米,而由于火炮的体积和炮塔空间的严苛这个炮塔从来没有安装到底盘上去。在行走方面WZ-111沿袭了IS系列坦克的布局,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弹簧,由束状扭杆弹簧、平衡肘、平衡肘限制器和摆杆式减震器组成。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7对550毫米的小直径负重轮,比IS-3多上一对,同时上方有4对拖带轮。变速箱也采用类似斯大林坦克的带3K机构行星变速箱,带8个前进挡和2个后退档。在转向方面比苏系更为突出,可以有效减少转弯时功率消耗和速度损失。

给这个49吨的大家伙配备什么样的发动机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北方工业公司的12150L7发动机只有520马力,如果按照这个指标新坦克公路行驶速度35公里/小时,崎岖地形行程150公里。其功率因数仅为10.4马力/吨,比苏联T-10重型坦克15马力/吨的相应指标低了许多。 因此设计当局考虑研制750马力的新发动机,此发动机采用在B-54发动机上研制功率551千瓦。超过了IS-3坦克甚至当时美国刚刚研制出来的M60坦克。单位比接近13比1。在车体内部结构上驾驶室的左侧空间安放有电瓶和炮弹,右侧的空间也放置一部分炮弹。该车的中前部为战斗室,顶部安装炮塔。动力传动室位子车体后部,大功率发动机纵向安置。战斗室的底部增设了车底燃油箱,以增大坦克的最大行程。坦克在行驶中,车底的柴油通过一个吸油泵被自动吸入到主燃油箱内。

1965年,第一辆WZ-111样车被设计出来,由于炮塔没有完工,则用了相同重量的金字塔型配重代替。科研人员随即对此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经过数十项的检测,发现发动机和车体强度需要改善,而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这样的坦克要求也许真的过高了。当科研人员正准备转入下一阶段攻关时,总部机关和国防工业部门根据主战坦克即将取代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趋势,及时对我国坦克发展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不再发展重型坦克,因此,WZ-111重型坦克的改进和定型工程就此结束。如今,这辆共和国坦克发展史上的见证者依旧矗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向每个游客诉说那段故事。

龙之重爪——中国WZ-111重型坦克

如果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则重型坦克就是陆战之王中的“巨无霸”。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重型坦克尽展风采的战争舞台。交战中,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苏联的KV-1、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等,在欧洲战场威风凛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战后,重型坦克也得到适度发展,苏联先后发展了,S-3到IS-8等九种型号的重型坦克;美国也发展了M103等重型坦克。面对强敌重型坦克的严重威胁,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擂响了重型坦克研制的战鼓,并试制出我国惟一一辆重型坦克样车。

“你有我有全都有”

自坦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登上战争舞台开始,坦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把与作战对象的坦克相抗衡作为坦克发展的基本目标。二战中,苏德双方坦克的优势是此消彼长:苏军推出T-34中型坦克,德军就以“黑豹”中型坦克对阵;德军装备“虎”式重型坦克,苏军就立即着手研制和装备性能更优异的IS-2重型坦克相抗衡。坦克发展的这一基本原则,也对刚刚起步不久的我国坦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也把与主要作战对象的坦克相抗衡,作为我国坦克发展的重要目标。套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龙之重爪——中国WZ-111重型坦克

基于这种理念,我国自1958年自行研制和生产出59式中型坦克以后,就把重型坦克的研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解放军总部机关认为,为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与强敌重型坦克相抗衡,“我军除了应装备大量的轻型和中型坦克以外,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重型坦克,用以对付敌人的坦克兵团或执行其他突击任务”。同时总部机关认为,重型坦克是当时装甲装备体系中的重要配套装备,为完善我军装甲装备结构,重型坦克应当尽早着手研制。

龙之重爪——中国WZ-111重型坦克

1960年10月19日,国防科工委下达了重型坦克设计任务书,产品代号为WZ111,装甲兵技术部也于1980年12月24日对重型坦克发展的有关问题做了补充规定。之后便开始了WZ111重型坦克的研究论证工作。1966年5月,国防科工委重新颁发(WZ111重型坦克设计技术任务书),1964年6月10日,装甲兵科研院也下达了(wz111重型坦克研究任务书(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初稿),进一步明确了重型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同时提出,我国重型坦克要“赶苏超美”,性能要优于苏联的IS-2、T-10M重型坦克和美国的M60坦克。

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详细情报,我国科研人员把赶超国外先进重型坦克作为基本目标,展开了我国重型坦克的研制会战。从1963年10月开始,WZ111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科研人员以《WZ111重型坦克研究任务书初稿》为依据,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初步方案。同时,承担火炮设计任务的科研单位,也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地研制大口径坦克炮。为早日使我国自行研制的重型坦克驰骋于反侵略的战场,广大科研人员夜以继日,顽强奋战,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科研计划,于1965年试制出1辆试验样车。

WZ111重型16克试验样车装配成功后,科研人员立即着手对样车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试车工作。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样车的结构和性能,解决理论分析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原地启动、30千米行驶等综合性试验,以及发动机辅助系统性能试验,前离合器功用试验,各种路面条件下各档直接分离转向的可能性试验,各种路面条件下高、低速分离转向半径僵及其

WZ111重型坦克试验样车研制成功井进行试车以后,科研人员正准备转入下一阶段攻关时,总部机关和国防工业部门根据主战坦克取代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发展趋势,及时对我国坦克发展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不再发展重型坦克,因此,WZ111重型坦克的改进和定型工程就此结束。现在,我国研制的这辆惟一的重型坦克样车停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博物馆(位于北京昌平阳坊镇),成为我国发展重型坦克的历史见证。尽管我国重型坦克的研制无果而终,但是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却为我国研制其他新型坦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龙之重爪——中国WZ-111重型坦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4 05:37 , Processed in 0.036516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