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钰(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省蒲江县大兴乡人。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发生重大转折,侵华日军为挽颓势,聚集10多万兵力,发动“中原会战”。在河南陕县秦家坡的战斗中,李家钰率领的集团军总部官兵误入日军伏击圈,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52岁。
四川在民国时期,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川军内部各派系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大打出手,这极大的损耗了国防力量,也使得当地的百姓深受其苦。然而抗战爆发后,川军内部却一改窝里斗的风气,决定一致对外,百万川军出四川就是在这样的爱国心之下,开赴前线,抗击日寇,李家钰将军此时也率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他领着川军47军在誓师大会上说著:“男儿丈剑出四川,不杀敌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言罢便投入了抗日战场。 1944年3月日军因中途岛海战惨败,太平洋海上交通线已受威胁,日军为挽救其不利态势于是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指挥下,从东北、华北抽调5个师团、5个旅团约20余万兵力,分三路向豫中进攻,目标为打通平汉线南段,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以补救海运之困难。并希望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第一战区和第九战区以及第六战区主力。 为了配合华北方面军和11军的行动,日本甚至出动了他的王牌部队——坦克第三师团。同时在华北方面,日军调集了当时能调动的所有部队,大约是120大队,共计13万余人,冈村宁次虽然觉得兵力太少,但也无能为力,因为此时日本国内已经征集了所有能征集的兵源,国内征兵年龄以调低至14岁。此时,他想出了一个很毒辣的方法——为河南灾民发放粮食。这一招果然很具有迷惑性和实用性。河南民众在战时对国军整排整连的进行缴械、攻击,无形之中使国军减少了5万余人。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员蒋鼎文和副司令汤恩伯先行撤退,造成了轰动全国的“豫西大撤退”。5月17日傍晚,李家钰率总司令部进入陕县,夜宿宫前。因弹尽粮绝,官兵饥饿,农民仅有的玉米、绿豆、红薯根等已被前边撤退的军队吃了,李家钰只能搜寻些野菜、树根煮后充饥。 李家钰在率部掩护友军后撤以一团兵力在云梦山发起阻击战,重创进犯日军,卒为后撤部队赢得了时间。李家钰部很快伤亡过半,在完成任务后,随即撤至新安以南,但已四面受敌,李家钰便派178师532团团长彭仕复率部打开铁门一带通路,掩护友邻部队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安全后撤。 李家钰召集士兵起来训话:“大敌当前,我们经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弹尽粮绝。目前,日寇又在陕州、灵宝截断后路。越是生死攸关之际,越要沉着冷静、遵守军纪,再饥饿也不能擅入民间抢劫。违犯者,就地正法!” 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队伍行进到了陕县张家河,这是一处谷底,天将晌午。在到达张家河前,由于遭敌人炮击,李家钰变更了行军路线,改走赵家坡头-西坡-双庙到南寺院这条路。 由于分兵作战,李将军无兵可调,自身的安全已受到极大威胁。5月21日,当李将军正在秦家坡一线行进时,突然遭到日军便衣队的进攻,由于是便衣着装,开始并未注意。直到前锋部队手枪排全数阵亡才发觉。再加上总部机关多为文职人员,在密集火力射击下,李家钰头额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其所属200余人全数阵亡。 日军摄于李将军的虎威,竟然用机枪扫射李将军的遗体。李家钰将军殉国之后,蒋介石总司令与何应钦军政部长均为他举行国葬,遗体被孙蔚如部和532团残部全力夺回,运至西安国葬。将军的遗体行经豫、晋、陕最后入川,沿途吊唁民众络绎不绝。李家钰将军的死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三十六集团军全体将士更是同仇敌忾,誓与日军决一死战。 李家钰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后,第二个战死疆场的集团军司令官。他的遗体运回四川后,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二级上将。“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李家钰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在此后的不少战役中,李家钰嫡系川军47军的士兵会在手臂上缠着白布上阵杀敌,以纪念李家钰将军。在李家钰殉国后仍有无数的川军投入对日抗战的主战场,川军“所担任之前线,约佔全国十分之二”,死于战场者多达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总计达646283人,为全国之冠。 附: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器识英毅,优娴韬略。早隶戎行,治军严整。由师旅长游领军符。绥靖地方,具著勋绩。抗战军兴,奉命出川,转战晋、豫,戍守要区,挫敌筹策,忠勤弥励。此次中原会战,督师急赴前锋,喋血兼旬,竟以身殉。为国成仁,深堪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旌壮烈,而示来兹。此令!——中华民国政府褒扬令,1944年7月10日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3 12:41 , Processed in 0.035833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