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上世纪1970年代——1990年代,中国军事装备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所以,一旦有新装备服役,中国军工或军迷就会不吝各种赞誉之词,献给新研制出的武器装备。比如052型驱逐舰被誉为“中国第一舰”,051B驱逐舰被誉为“神州第一舰”。中国的火炮发展史上,其实也有一款自行火炮被誉为“中华第一自行火炮”。 这款自行火炮就是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款自行火炮,得此美誉似乎并不为过。虽然在1950年代,中国就从苏联获得了诸如SU-76等自行火炮或者称为坦克歼击车。但是这些参加过二战的自行火炮,逐渐被国产牵引火炮所取代。但是,随着解放军的装甲兵规模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缺少自行火炮的矛盾就愈发突出。毕竟,自从装甲兵建立之后,如果坦克在一线冲锋陷阵,那么炮兵就会在二线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所以,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形象的将炮兵比喻为“装甲兵部队这个雄壮的交响乐队中音质浑厚的低音乐器”。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也为了在坦克快速机动时,火炮能与之共同行动并尽快展开,中国在1960年代末决定研制新的122毫米口径履带式自行火炮。 受制于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以及科研能力,新型自行榴弹炮的设计人员采用了较为“简单”的设计方案。就是将54-1型122毫米牵引榴弹炮,加装在63式装甲车的底盘之上。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方案,却耗时12年时间才最终定型。而在这12年当中,又被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69年至1972年为第一阶段,是以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研制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974年至1981年为第二阶段,是以63—1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研制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在第一阶段中,中国的军工人员在1969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辆样车。样车在制造出来之后,就交给部队进行使用和测试,进行了1000公里的长距离行驶和386发实弹精度射击等战技指标的考核。在之后有关部门召开的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的设计定型审查会上,与会专家和参加测试的部队官兵都认为该炮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能够较好地满足部队的使用需要。在得到专家和官兵的肯定后,1970年6月25日,批准该炮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70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970年下半年,首批20辆70式120毫米自行榴弹炮交付部队试用。接收部队在1971年赴内蒙参加综合演练途中,发现该炮经过一段距离的行驶后行走系统问题较多,难以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要求。于是,首批火炮被下令“召回”,同时还被要求“由使用单位、生产单位、科研部门组成三结合会战组……,修改设计,逐项攻关,重新试制,试验后重新定型”。只可惜,改进后的自行火炮进在行了3000千米行驶试验后,还没赶上彻底解决原有问题,就因为缺乏经费等问题不得不暂停了研制工作。 不过此时,中国的军工科研人员根据装甲输送车在国外作战使用中行走系统出现的诸多问题,发现原来的行走系统问题,是由于63式装甲底盘在加装了122毫米榴弹炮之后原来行走部分承受能力不足造成,同时还考虑到122毫米榴弹炮后坐力强劲,所以装甲车生产企业开始对63式装甲车的底盘重新设计。当然,这款新底盘不仅是为70式自行榴弹炮设计,同时也是为63-1式装甲车所设计。新改进的底盘将原来每侧4个760毫米单负重轮改为5个650毫米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170毫米提高到210毫米,每侧增加三个托带轮,每侧两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三个筒式减振器,车体加长178毫米。 在完成底盘改进之后,70式自行榴弹炮的设计工作重新启动。1975年5月第一辆样炮被制造出来,并进行了2200千米摸底试验。到了1979年,利用63-1式装甲车的底盘生产了3辆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样车。在进行了500千米摸底试验后,3辆样炮交给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进行定型试验。1980年开始对样炮进行了严格的性能试验,在实验过程中该样炮经受了寒区、湿热区、常温区约5000-6000千米行驶测试,顺利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1981年9月29日,该炮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70年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简称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该炮先后生产了126 辆,就逐渐被更为先进的自行火炮所取代。 70-1式自行榴弹炮,全长5.48米,宽2.978米,高4.58米,全重15.3吨。采用BF8L413F型V型8缸增压风冷柴油机,单位功率17.2匹/吨,最大速度56公里/时,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爬坡25°。主要装备为一门122毫米主炮,一般射程7.7公里,最大射程11.8公里,炮身水平转动范围左右各22.5 °,炮身俯仰范围为+45~+80°。榴弹炮的配备榴弹、燃烧弹、增程弹、发烟弹等多种炮弹。同时,该炮还安装一挺7.62毫米机枪,作为辅助武器。该炮乘员为5人,包括驾驶员、车(班)长和位于战斗室的3名炮手。 在外观上70-1式自行火炮,就如同在63-1式装甲车车体后部的载员室顶板开了个大开口,再加了一门安54-1式122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的是无炮塔开放式设计,为了增加防护,只能在在炮身正面设置一面炮盾,在战斗室两侧和后部加装了100毫米的半围式装甲围板。不过,这种“敞篷”设计虽然能增加一定的防护性能,但是却无法遮风挡雨。所以科研人员特意在该炮的战斗室顶部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桁架篷布结构的活动斗篷。该篷布在行军时可以加以安装,形成防雨、防尘的篷顶,在进入阵地后再见篷布折叠在一起,以便于乘员进行火炮的射击操作和观察。 这些设计,与同期美国和苏联专门研制的M109式155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和2SI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相比,差距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于中国而言,能在1980年代完成该炮的研制,实现了中国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从牵引式向机械化、装甲化的跨越。不仅提高了中国装甲兵的整体作战能力,更为中国的自行火炮研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今,中国的自行榴弹炮不仅搭载平台多样,口径也更加齐全,但是“中华第一自行火炮”的美誉大概谁也无法抢夺。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 02:31 , Processed in 0.033821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