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来到中国。 独立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俄总统叶利钦也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苏-27的义务。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领空,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安徽芜湖空军基地。1992年11月25日,剩余的12架苏-27SK单座型飞机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公司机场直抵芜湖空军基地。至此,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共计24架(20架苏-27SK、4架苏-27UBK)。 中苏战斗机贸易进行时,苏霍伊设计局老局长西蒙洛夫找到中方称局里有现成苏-27战机想卖,中方经报批同意向苏局购买两架苏-27UBK双座战斗机,并提出旧机打折。西蒙洛夫表示折扣就不打了,多送几台AL-31发动机和配件。2005年老局长逝世后总师科内舍夫表示,那时苏局已6个月没发工资了,2架苏-27UBK救了他们的命。 随着中俄苏27战机的贸易持续,中国一向相信国防现代化是买不回来的,而且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并没有那么多钱大批量的购买苏-27,所以在购买成品苏-27的时候,就一直希望能引进其生产线和技术。而对于当时同样“缺钱”的俄罗斯来说,其实并不想出售生产线,只想出售成品赚钱。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再次率团访俄。中方坚持要俄方转让生产技术,同时作为引进生产线谈判的“筹码”,中方还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批24架苏-27采购合同,原则同意完全以美元购买。最终,双方基本达成苏-27生产技术转让的共同精神。 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苏-27SK抵达中国广东某基地。同年12月,俄副总理波雷纳科夫访华,与中方正式签下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根据合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自行组装苏-27 SK。为了对飞行员进行培训并提升苏-27数量,中国空军开始尝试增加购买双座型苏-27UBK的数量。1999年12月3日,俄中两国签署了提供28架苏-27UBK的合同,首批由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战机于2000年12月15日运抵中国空军飞行训练中心。一周后,又有8架交付。该份合同最终在2009年9月前执行完毕。至此,苏联(俄罗斯)总共向中国出口了76架苏-27(36架苏-27SK和40架苏-27UBK)。 出口中国的苏-27SK名称中的两个字母分别代表“生产型”和“商业型”,其与俄空军装备的苏-27的主要差别在于起飞重量。应中国方面的要求,苏-27SK的起飞重量被提升至33吨。该机可使用的非制导武器包括100千克、250千克和500千克级的自由落体炸弹,以及80毫米、122毫米和240毫米火箭弹。其多达10个外挂点上总共可挂载8吨的武器,战机的起落架还因此进行了加固。由于中国空军要求每架苏-27必须具备执行攻击任务的能力,上述改动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俄方还按照自己的惯例为出口中国的苏-27安装了性能指标稍低的机载无线电设备,同时,L005型主动干扰装置也被替换为L203或L204。 出口中国的每一批苏-27在机载电子设备上均有所差异。首批24架装备的是SUV-27型火控系统、RLPK-27雷达瞄准仪和N001E型雷达(对雷达反射截面为3平米的目标的发现距离为70千米),可同时探测到10个目标,但只能对其中的1个实施攻击。之后的苏-27则安装了N001P型雷达,可使战机同时对2个目标发动攻击。此外,除了首批24架苏-27,其余机型上均安装了A737型一体化导航系统。在执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时,苏-27可挂载6枚R-27型中距空空导弹或是4枚R-73短距导弹。由于火控系统的限制,出口中国的苏-27SK/UBK均无法使用性能更为先进的R-77中距导弹。双座型的苏-27UBK的飞行性能较苏-27SK有所降低,两者的最大升限分别为17.5千米和18.5千米,不过在其他作战指标上并无差异。 整个90年代,中国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苏霍伊战机及其生产线(只有发动机俄方坚持由它出口),总花费差不多100亿美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采购。有人计算,这甚至超过了解放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总投资。但如全面分析,这笔钱还是花得值得的。那时,国内航空科研部门和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30年前苏联援华时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术而自己研制又非短期能奏效时,只有引进俄方航空技术才是捷径。 当然,由于中国航空业起步晚,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俄之间继续进行军贸仍有必要。不过,双方已经改变了当年单纯的买与卖的关系,变成合作研制,例如在重型直升机项目上便是如此。今天中国航空业的巨大成就证明,1990年代对苏-27的引进,堪称当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军售案例。打破封闭的观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这正是这一中国军购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的启示。 谢谢您观看。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4 07:26 , Processed in 0.037270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