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末,英国皇家海军通过改装得到了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直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这种形制的航母能够保证舰载机起飞降落和的顺畅与安全,并充分利用甲板面积与机库容积搭载尽可能多的舰载机,是未来航母发展的方向。 这也使得全世界海军中有识之士认识到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优越性,发展航空母舰变成了共识。 英国于1918年初开工建造竞技神号航母,美国和日本也迎头赶上,所取得的成果分别是美国首艘航母CV-1兰利号,日本首艘正式航母凤翔号。 竞技神号航母从1918年1月开始建造,1919年9月下水,然而正式建造完毕却是1923年7月。 美国的兰利号航母的前身是舰队补给舰AC-3木星号,使用新奇的电力推动系统(后来日本帝国海军在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上尝试引进了此系统)。 1920年3月木星号开始改装,1922年3月完成改装并改称兰利号。 这仍然还只是一艘改装航母,其14节航速很难满足跟随美国海军主力舰队的活动的需求。而在兰利号和竞技神号建成之前日本的凤翔号已经建成服役了。 虽然日本海军凤翔号航母抢到了“并非通过改装,而是下水时便拥有全直通甲板的世界首艘竣工正规航母”之创纪录头衔,但此艘出现在图纸上时也并非航母。1918年日本海军指定的“八六舰队”案中有一艘给油舰,暂定名称为7号特务舰,随后被更改为水上飞机母舰,要求排水量9500吨,航速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搭载12到23架水上飞机,1919年12月16日在浅野造船厂鹤见工厂开工建造。 【凤翔号航母】 事实上民营的浅野造船厂此前从未制造过军舰,将此任务交给他们是因为一战结束之后日本造船业陷入萧条。浅野造船厂濒临破产,但日本政府与海军当局向来认为造船业的技术延续事关国家战略,便以这份这份特务舰订单拯救该厂。不过7号特务舰并没有跟随若宫号水上飞机母舰的脚步往下走。在青岛战役中亲身感受了飞机的巨大作用,又在英国观察了最新技术的金子养三少佐积极提交报告呼吁建设航母,海军经过研讨,于1920年决定一步登天,变更7号特务舰的设计,使其成为直通式甲板正规航母。这是日本海军首次试图走在世界海军舰艇发展的最前端,但仍然离不开英国老师的帮助。当时在英国实地考察的除了金子养三,还有藤本喜久雄以及驻扎英国武官山本英辅大佐,他们都密切关注著英国海军的发展并不断发回能够得到的一切技术资料。 凤翔号开工建造之后,日本海军又花大价钱从英国招聘由退役飞行员组成的森比尔教育飞行团(由威廉·弗朗西斯·福布斯-森比尔率领)——由他们教育的日本舰载机飞行员是最好的学生,二十年后将老师炸了个底朝天,此乃后话。 这些英国教官也从飞行员角度对凤翔号的建造提出了很多建议,使其最终设计方案上甲板更宽,舰艉延长,舰桥构造更加合理。 也正是因为7号特务舰变更设计,改为正规航母,日本海军才在1920年4月1日新设“航空母舰”这一舰种类别,若宫号水上飞机母舰也划归此类。 1921年11月13日,这艘崭新的军舰顺利下水,被命名为——“凤翔”——日本明治时代海军初创时有一艘购买自英国的蒸汽木制炮艇就使用过“凤翔”这个名字,所以有些日文资料将凤翔号航母称为“凤翔II”。 日本海军之“海鹫”将由凤翔初次起飞,翱翔于天地间,凤翔这个名称也可谓是完美无缺了。随后凤翔前往横须贺工厂实施舾装工程,1922年12月27日凤翔号竣工服役,归属海军横须贺镇守府。经过从给油舰到水上飞机母舰再到正规航母的设计变更,凤翔号的主要性能指标与最初图纸上的设计要求有所不同。 【1922年凤翔号航母下水】 凤翔号航空母舰主要性能参数: 标准排水量:7470吨 常备排水量:10000吨 舰体全长:168.25米 最大舰宽:17.9米 飞行甲板全长:180.8米 飞行甲板最大宽度:22.7米 平均吃水深度:6.17米 动力装置:帕森斯式蒸汽轮机2台,吕号舰本式煤油混烧锅炉4座(煤油混烧锅炉后来全部被置换成重油专烧锅炉) 输出功率:300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25节 燃料搭载量:煤炭940吨,重油2700吨。 武器装备:建成时期拥有50倍口径三年式140mm单装炮4门,40倍口径76mm炮2门;改装时将并不适用的140mm炮拆除,加装了13mm高射机枪6门;二战中为强化防空火力,将高射机枪替换为25mm三联装高射机炮和13mm双联装,单装高射机枪若干。 搭载舰载机:最初有舰载机常用15架,备用6架。 乘员:550人 【凤翔号航母2】 凤翔具有领先意义的正规航母舰体结构需要着重描述,其最大特征是从舰艏直通至舰艉的近长方形平坦飞行甲板——直至二战后出现效率更高的斜直两段式甲板航母(同样是英国海军的发明创造)之前,世界各国航母都是如此简单,好似被烫平一般的造型,因此诞生于英国的第一艘直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还被起了个绰号叫做“熨斗”。凤翔的飞行甲板为了配合其来自于轻巡洋舰的舰体,呈现出首端的甲板慢慢变细的形态。 从其建成时所拍摄的照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一段变细的甲板同时还向下倾斜了大约5度,便于以俯冲力增加舰载机的起飞速度——不过对于飞行员来说这却并非舒服设计,每次起飞都要经历一个似乎要往海面俯冲的过程。 飞行甲板自舰体中部,烟囱往后的位置开始变宽,到舰艉的一部分又收为梯形,舰艉的甲板也同样稍微向下倾斜。 甲板总长度168.25米,中央最宽位位置宽22.7米,和当时所有航母一样是木材质的,具体来说是上面一层柚木,下面一层杉木。 凤翔的着舰制动装置最初引自英国,在舰艏布置了若干12mm直径的纵向钢索,摩擦减速直至停止。 凤翔号的前甲板右舷设置有一座舰桥,结构甚为简单,一座三角桅杆上面拥有瞭望塔,探照灯,测距仪,倚靠三角桅杆的舰桥顶端是一座露天的罗经舰桥,上盖可收放的帆布,舰桥下部是海图室,电信室,操舵室等,舰桥前方还有一部起重机。凤翔号的烟囱也明显模仿了美国海军正在改装中的兰利号航母,在舰桥后面靠右舷的位置设有三座起倒式烟囱(不过兰利号的起倒式烟囱只有两座),可以在飞机起降时向舷外侧转倒,以免排烟影响飞行员视线。 由于烟囱数量多导致舰体重心偏移(起放机构本身就有60吨重),凤翔以后的日本航母也没有设置两座烟囱以上的。 凤翔自飞行甲板以下的舰体,实际与球磨,长良型轻巡洋舰很相似,只是进行了放大。这些5500吨级轻巡洋舰拥有舰艏干舷较高的短船艏楼型舰体,长宽比例较大,舰体相当细长,这自然是为实现高航速而设计的,因为轻巡洋舰以其鱼雷火力充当日本海军中的“夜袭杀手”——驱逐舰战队的领舰而存在,高航速是第一指标。 高航速对于航空母舰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如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母,航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20.75节(38.43千米/小时),低风速条件下也可以让舰载机顺利起飞,此经验当然对日本人选择有利于高航速的舰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凤翔号航空母舰在建成之后进行了测试航行,记录最高航速达到了超出预期的26.5节到26.7节。 但长宽比较大的舰体同时也意味着在海况恶劣的海域摇摆度将会很大,以至于舰载机将会难以起降,为此日本海军引进了美国斯佩里公司制造的回转稳定仪,其总重为190吨,电力驱动,安装在舰体内部中央位置。 这部稳定仪结构复杂,一开始由于凤翔上的操作人员不熟练而很难发挥作用,维修也极为困难,直到使用熟练之后才将单舷15度以内的舰体摇摆抑制到3度以内。 在拥有了这种经验之后回旋稳定仪也被用于龙骧号轻型航母上,但是它对大型军舰无法起到作用。 凤翔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下方是机库,只有一层,大致在中部,后部分为两段,中部机库装载舰战,宽9.5米,长67.2米,后部机库宽14米,长14.9米,高度略高。 升降机在各自机库的前段——对应在飞行甲板上便是舰桥之前以及靠后部的两个位于舰体中线位置的升降口——分别供战斗机和攻击机升降。 两个机库之间可以通过舱门移动发动机,但是舰载机本身是不能互相移动的,这在实际使用中造成了麻烦,所以后来的航母全部采用全通式机库。 机库再往下就是凤翔的动力区域了,安装了两台引进自英国的帕森斯式蒸汽轮机,4座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煤油混烧锅炉在1926年10月至1927年1月的改造工程中全部被置换成重油专烧锅炉。 在日本首艘直通甲板航母凤翔号上进行的舰载机着舰试验对日本海军来说是创造历史的举动,不过其首次着舰仍然是由英国人示范完成的。 除了森比尔教育飞行团,三菱公司还从英国聘请了有经验的飞行员,用于指导并试飞三菱公司模仿英国幼犬式战斗机研发的日本第一架海军战斗机——三菱十式舰载战斗机。 【图片:三菱十式舰载战斗机】 其中一位飞行员是皇家海军退役上尉威廉·乔丹,受日本海军开出的15000日元赏金诱惑,于1923年2月22日驾驶十式舰战成功降落于凤翔号上,并且连续成功降落了九次。 观摩学习其操作后,3月16日凤翔号飞行队长吉良俊一成为日本飞行员中在航空母舰上着落的第一人。但是他只成功了一次,第二次就让飞机侧翻到了海里去,所幸本人毫发无伤的被救上了船然后立刻又爬上另一架战机,第三次着舰获得成功。 自此以后以凤翔作为海上训练基地,横须贺海军航空队的飞行员们一个个掌握了舰上起降技术,日本海军的“海鹫”得以茁壮成长。 根据服役后实际使用的结果,特别是舰载机飞行员的强烈要求,舰右舷的小型舰桥三角桅杆以及前方起重机于1924年被全部拆毁,只留下一根可以放倒的信号桅,舰桥设施都被转移到舰体前部,飞行甲板下方的设置(看上去倒是和美国海军的兰利号航母几乎完全一样了)。 【1924年凤翔号拆除舰岛之后俯视图】 如此改造的原因是当时日本飞行员技术仍然不够熟练,认为飞行甲板最好是完全平台,毫无突兀,而小舰桥所在的位置恰好在飞行甲板前部开始往舰艏变窄的地方自然令飞行员感觉到讨厌。但是将舰桥设施转移至飞行甲板之下,又使操舰人员的视野变得极其狭窄,为了尽可能对此进行改善,飞行甲板原先最前端向下倾斜的5度角被改平(这也让飞行员起飞的时候感觉到更加舒适),1935年9月发生了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针对日本海军军舰多年设计过程中轻视复原性的弊端,大量军舰集体进行改装,而凤翔号在第四舰队事件中,飞行甲板前段被巨浪击中然后大破,甲板下方的罗经舰桥也被摧毁,几名水兵冒死将自己用绳子紧栓在甲板上,在巨浪冲刷之下观测海况并且传递信息,这才令凤翔逃出升天。 因此在1936年截短飞行甲板之后又在甲板下方增加了支柱,补强了舰体结构,拆除了烟囱下方沉重的起倒装置,烟囱也改为水平固定式。 凤翔在服役初期搭载三菱十式舰战12架(常用9架,备用3架)和同样由三菱公司研发的十三式舰攻9架(常用6架,备用3架)。 1926年8月由凤翔号上起飞的十三式舰攻携带炸弹进行了首次对舰攻击试验。 在1927年8月5日的又一次试验中,十三式舰攻首次用炸弹击沉了军舰,对象是曾经参加过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的老舰——千代田号防护巡洋舰,日后威名显赫的日本海军舰攻队踏着前辈的尸体走上了海战舞台。 1930年风险舰载战斗机更新为三式舰战10架(常用6架,备用4架),舰攻数量缩减至8架,凤翔以此武备参加了1.28上海事变,与加贺共同组成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 2月5日由凤翔起飞的3架舰战,2架舰攻在真如地区上空实施侦察,对地支援行动,与中国空军遭遇爆发空战,一架中国飞机坠毁。 当年若宫号的水上飞机与德国贡特尔中尉进行了空战但没能将其击落,所以这场才是日本海军航空兵所记录的第一个击落战果(不过中国国民政府不承认)。 2 月20日,凤翔舰战队又与来华推销波音战斗机,眼见日军猖獗,奋而志愿上天作战的美国飞行员肖特交手,舰战队长所茂八郎的座机被命中数十弹。 【罗伯特·肖特】 2月22日肖特被加贺的舰载机击落于苏州上空,光荣牺牲。随后凤翔又参加了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的行动,基本夺取了制空权。 直至战事结束返回日本的凤翔于1934年将舰载机更换为九零式舰战12架(常用9架,备用3架)。 1935年凤翔在第四舰队事件中舰艏严重受损,1936年接受了取消甲板上舰桥改造,随后舰载机又提升为九六舰战12架(常用9架,备用3架)和九六式舰爆8架(常用6架,备用2架),此时日本海军舰载机的性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是鼎鼎大名的零式机已经来不及出现在老旧的凤翔舰上。1937年凤翔参加侵华战争,与龙骧一同编成第一航空战队,参加了若干战斗,日本方面声称凤翔舰载机队在历次空战中击落了11架中国战机。 1938年开始凤翔列入预备舰序列,用于海军航空兵训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与瑞凤一起编成第一舰队第三航空战队的凤翔只是执行诸如反潜巡逻,空中侦查之类的辅助性任务,眼看着威武雄壮的航母后辈们编成机动舰队冲杀四方,又在中途岛一败涂地。1944年6月凤翔在吴海军工厂进行了最后的改装,飞行甲板加长至180.8米并相应加宽。 这实际上是为了能够起降更先进的舰载机从而为海军航空队培养紧缺的飞行员。(更宽的甲板也可以让新手飞行员更容易掌握着舰技术。) 但在改装工程进行的同时,日本海军辛辛苦苦培养的新一代舰载机飞行员就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被当成“火鸡”一扫而空。 经过改装的凤翔稳定性很差,只得蜷缩于濑户内海,充当神风特攻飞行员模拟俯冲撞击目标。虽然也遭受过美军空袭攻击,但凤翔从无较大损伤,直至战争结束时竟然是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帐下唯一还能正常活动的正规航空母舰。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循环。战后凤翔又参加运送复原士兵和日本侨民回国的行动,在完成所有任务之后于1946年被送入日立造船厂解体。 纵观凤翔的一生实现了日本海军首次跟上世界海军最新舰种之进步,为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真正诞生(起降上舰)与发展壮大做出的卓越贡献,并且几乎是从下水一刻,便将其建造经验技术输出到了日本下一代航母,也是真正具有强大作战力的正规航母身上。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3 13:33 , Processed in 0.027832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