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原因和“老大哥”苏联的影响,中国军队有着非常强烈的坦克情节。1949年建国后不久,中国就向苏联买了10个团的坦克,T-34/85由此成为新中国装甲部队最初的主力。中国还对T-34进行了少量仿制,仿制型被称为58式中型坦克。不过因更先进型号的出现,解放军很快放弃继续改进这款二战时代的坦克。 1955年,中国获得了当时苏军主力坦克T-54A的图纸,决定以此为基础量产本国主战坦克。1958年首辆仿制型下线,次年定型,也就是我们著名世界的59式主战坦克。然而我军当时却并未能想到,在之后数十年里,59坦克将是中国唯一堪用的陆战主力。 但国际风云变化莫测,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60年代时已跌至敌对地步。尤其是1969年珍宝岛冲突时,苏军的T-62坦克给中国军方造成了极大震撼——T-62还只是当时苏军的二流坦克。在那个年代里,苏联的钢铁洪流是能让整个欧洲都颤抖不已的存在,我国虽然有光脚不怕穿鞋的斗争勇气,但在这么强大的压力下也很烦恼,尤其是军方的精神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出于这种对苏军的恐惧,促成了我国一系列先进国产坦克的研发计划,但鉴于当年国家孱弱的工业和科研实力,这些计划最后多数只能黯然收场。 在所有下马的项目中,最可惜的便是于1967年启动的WZ-122项目,这款被预定作为59坦克接替者的二 虽然WZ122项目启动时是以T-62作为假想敌,但到了1969年底,上方给WZ122的指标已经升级为要足以抗衡苏军精锐的T-64坦克,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探讨工作之后,WZ122中型坦克的研制于1970年3月份正式开始。 当时军委对WZ122的具体要求是: 1、装用新型大威力的大口径火炮,能对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重型坦克; 2、弹药基数有较多的增加,能发射带可燃药筒的多种弹药; 3、装用优良的测距、夜瞄、双稳、夜视等装置,提高首发命中率和射速,尽可能满足近战突击和夜战需求; 4、降低战斗重量,安装尺寸紧致、高功率、低油耗、能使用多种燃料的新型发动机,搭配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传动与承载系统,以便战时广泛实施机动; 5、合理地调配装甲厚度分布,改进装甲材料,,改进战车避弹外型,使车体、炮塔前部及两侧能防御敌中、小口径火炮普通穿甲弹的攻击; 6、研发全车核生化防护系统,解决对原子、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具有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良好作战能力; 7、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便于使用和修理,减少保养工作量,延长保养周期; 8、增加消音装置,尽最大可能改善乘员工作条件,更好地适应运动战要求。 1970年9月,经过科技工作人员的日夜奋战,完成了第1辆样车。该样车采用了先进的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等先进的技术和部件,因此该样车也被称为“三液”样车,代号WZ-122A。 样车采用4车组成员,包括驾驶员、装填手、炮长、车长。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在火炮右侧,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及车长的前下方。坦克中部为战斗室,坦克后部为动力室,发动机横置,总体布置紧凑。战斗全重37.5吨,最大时速为55千米,最大行程500千米。可以看出,这辆坦克的各方面性能均比59式坦克领先一代。 该车要求装515千瓦发动机(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4枚反坦克导弹、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但由于“三液”技术未过关,该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就中止了研制。 从技术上讲,虽然液气悬挂装置能大幅度提高坦克的机动性,不过众所周知,即便在今天,世界上一流的坦克如M1A2、豹2等仍使在用经过改良的扭杆悬挂系统,因此当时WZ122坦克采用液气弹簧悬挂装置实在是过于超前了,再结合当时的国力水平,WZ122A项目最终半途而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上图为WZ122A侧面,注意它松弛的履带,此时悬挂系统处于“卧倒”状态。WZ122A的液气悬挂系统当时已经能像今天的先进主战坦克那样做出高难的原地俯仰动作了。不过,造出了样车跟能量产毕竟是两回事。 据99式坦克副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院士自己回忆称: “到1970年9月底,122坦克就在五分厂出车了。紧接着就来到北京南口靶场向中央领导作汇报表演,由我作现场讲解。那回表演许多高级将领都来了,他们对有液气悬挂系统的坦克能前后左右倾斜运动很感兴趣,对120毫米主炮的威力也大加赞赏。但是我们心里明白,122坦克有许多在当时根本就克服不了的大毛病,如不能长时间运行、变速箱三天两头就烧了等。122坦克长得不错,但不太健康。674厂的副厂长高克善意地说:122坦克是老母猪过门槛,又碰鼻子又碰脸。总之那次表演是既露脸又露馅儿。” WZ122A项目失败后,1970年11月27日,解放军退而求其次要求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WZ122B计划。WZ122B样车采用了机械传动、扭力杆悬挂、机械操控等门槛相对较低的技术(简称“三机”)。至1971年1月,完成了两辆“三机”样车的组装,此后两年间,这两辆WZ122B一直奔波于国内多种地形试车,调整数据。 虽然因为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WZ122B没有像WZ122A那样尴尬,甚至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但恰逢1974年前后的多事之秋,国家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这让WZ122B在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导致WZ122B项目最终下马,没能定型生产。 总体上说,122中型坦克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无与伦比的火力,120毫米滑膛炮加4枚反坦克导弹的强大火力组合,足以击毁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辆坦克,而且试验表明WZ122B的机动性比之T-64也并不差,单就这两点来说,已经足以步入世界一流水平。 虽然WZ122项目在现在看来有些好高骛远,最终结局也并不完美,但当年科研人员们的努力却并没有白费,这个项目为后来的各型国产坦克做了良好的技术储备。在之后的80年代里中国国际环境逐渐改善后,自主研制出来的79式、80式坦克身上都能找到WZ122的影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军工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弯路上的崎岖经历,才历练出一身不惧挫折的钢筋铁骨,时至今日,我们不仅实现了对“老师傅”俄罗斯的超越,更可以与当年不带我们玩的西方列强试比高,中国的坦克工业已经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坦途,相信在数年之后,执欧亚大陆铁甲之牛耳者,必属华夏。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1 14:25 , Processed in 0.036467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