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强军战网 首页 环球军事 查看内容

被误读的武器之航空母舰上

2018-12-4 15:48| 发布者: 平山大白熊| 查看: 335| 评论: 0

航空母舰可以说是人们最熟知的武器装备了,几乎每一个军迷或媒体人都知道那个段子“当危机出现时,美国总统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们最近的航空母舰在哪里?”可是航母同时也是被人们最多误读的武器,在有些人眼里它是终极杀手,是压倒其它武器系统的最强终结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只是无用的铁棺材,硕大脆弱的活靶子,从苏联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到现在的反舰弹道导弹都可以随时将它们在大洋上送入海底。这些观点毫无疑问都是很偏颇的,如果航母那么无用而脆弱,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建造航母作为加强海军力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并不真的清楚航母的威力在哪里,而局限性又在哪里,今天在这里我们就做个简单的分析。

被误读的武器之航空母舰 上

航母是小本生意

军迷都知道,美国海军和空军在研发战斗机时要求和标准往往有很大不同,明明空军用着很顺手的战机,海军偏偏不用,很典型的如F-15和F-16就都没有入海军法眼。海军总是自顾自地捣鼓一些看上去似乎和空军的指标相差并不大但实则精心揣摩的作战需求,当年美军新一代轻型战机的选型里空军选中了YF-16,而海军选中了YF-17,后者经过发展成为了F/A-18大黄蜂战机,之后更进一步发展出了F-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在F-35C上舰服役之前,完全一统了美军航母甲板,显然绝非海军昏头。

军迷们很多都知道,“大黄蜂”系列战机虽然拥有三代战机里最优秀的低速操控性和大迎角机动能力,但同时也是速度和加速度方面垫底的飞机,在其还是YF-17的时候,就比YF-16战机的加速慢而减速快,演化为F-18后症状其实还更加剧了。F-16是典型的能量战机,在亚跨音速有着出众的加速性和敏捷性,是出名的三代机“狗斗”之王,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证明其确实是一款极为成功的战机。那么为什么美国海军最终还是接受了F-18并将其发展为航母的绝对主力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海军的特殊需求。

航母本质上就是一个浮在海面上的机场,它比陆地机场强的地方在于它能机动,而弱的地方就是其生存力低下。陆地机场被一串炸弹命中也不过是跑道上添了一堆坑,紧急抢修一下就可以继续用,因此对机场的打击一般称为压制,能够在24小时或48小时内限制住对方利用这个机场作战的能力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功。而航母则完全不同,它是可以被击沉的,一旦航母带着破洞沉入海底,那么就只能等着若干年后某电影人带着深潜器来拍纪录片了。太平洋战争中就有绝佳的对比:1942年日本的战列舰“金刚”号和“臻名”号炮击美军在瓜岛的安德森机场,两舰共对机场跑道发射了144发三式烧霰弹、625发一式穿甲弹和207发零式通常弹,这总共近千枚的重磅炮弹,加上其他驱逐舰的127毫米主炮等发射的炮弹,将安德森机场变成一片火海,可即使如此,美军在第二天仍然放飞了几架战机进行战斗巡逻并打击日军的补给船队,日军终究也没能逃避美军制空权对其瓜岛作战的压制。而1940年英国航母“光荣”号偶遇德军“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被追打了一个多小时就被送入了海底。而且陆上基地不用担心敌人的潜艇,而航母如果遇上潜艇发射的重型鱼雷,那是几发就会入魂的。

二战后的70年来,航母的传感器和其搭载的舰载机的能力有了飞跃的进步,但生存力变化并不大,如何确保不被敌方的主攻火力击中是性命攸关的问题。而其保护自己的核心力量无疑是舰载飞机。我们假设一艘航母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敌方火力投射区,然后作为编队司令你该如何处置呢?你不可能知道敌人会在什么时候来袭,甚至你也不知道敌人来袭的精确方位。那么你所能做的,就是布置一个至少理论上没有漏洞的防御。很自然的,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24小时的戒备和防御。而我们知道,一艘航母所搭载的战斗机都是有限的,以现在美军编制为例,其一个舰载机联队的编成大致如下:4架E-2C“鹰眼”预警机,44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5架“咆哮者”电子战飞机,以及11架MH-60R和8架MH-60S直升机,这些直升机需要完成从反潜、反舰、补给到救援等诸多任务。

很显然,能执行对空防御任务的就是这44架“超级大黄蜂”。如果这艘航母想在战区“理论上”安全地呆上24小时,就必须在敌人可能的来袭方向保持有巡逻战机严阵以待,毕竟现代舰载雷达探测距离不过几百千米,对于来袭的飞机或导弹而言只是十几分钟的事情,而假如敌方是超低空突防,那更是根本不可能依靠临时起飞战机去拦截。当然战斗机也需要预警机的空情支援,那么假设航母每次派出1架预警机在威胁方向警戒,航母上准备4架预警机就是最低要求,毕竟飞机也需要维护保养乃至维修,一旦其中1架预警机处于这种状态,剩余3架飞机连续出动来维持一个不间断的空情保障其实就并不轻松。而每次派出2架战斗机去到最可能的威胁来袭方向执行戒备任务,这就牵涉到了舰载战斗机的一个关键的概念:CAP,也就是战斗空中巡逻,当年F-14A可以在航空母舰外280千米处执行CAP任务90分钟,或者是距离航空母舰470千米处执勤1小时,作为战斗机算是相当好了,1个半小时一轮,每次2架的话,那么24小时内只需要16组32架飞机,而当年美军航母舰载机联队里的F-14有24架,也就是说可以确保高强度行动中不会有机组连续执行2次以上的CAP任务,这在考虑了飞机的可靠性等问题之后也仍然是可以保障的。大致上可以认为,CAP能力较好的战斗机,基本可以14架战斗机维持一个有效的CAP阵位。航母假设有两个方向需要关注,那么就需要28架战机以及相应的预警机支持才能搭建起相对牢靠的防御圈。

被误读的武器之航空母舰 上

在战争中一定不能寄希望于敌人的疏漏,凡是心存侥幸的往往都被现实所惩罚。你以为准备完全了都还可能出现漏洞,更何况你自己都漏洞百出呢?当然,真遇到了中高烈度战争时,只要还有力量,谁也不会只派1艘航母玩一骑当千的游戏,而是会以2~3艘航母组成大编队,但一方面既然是高烈度战争,本来就意味着敌人的突击方向会更多,突击兵力会更强,另一方面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暂时1艘航母编队单独行动的情况,因此CAP能力是个硬指标,达不到的话,你这款战机的机动性再强、战斗力再猛也不及格。因为当敌机挂着弹药直奔航母时,关键位置上有2架己方性能一般的战斗机,也比虽然战斗机虽然武功盖世,但却正不得不在机库里维修要好上一万倍。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看下美国海军对舰载机的选择,F-14就不说了,它是以可变后掠翼来同时满足截击对方超音速轰炸机和反舰导弹的高速性需求,以及亚音速下高升阻比、长续航力的需求,但是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可变后掠翼对于后勤保障的沉重压力。而作为低成本补充的F-18战斗机显然不能选择可变翼,于是其飞机构型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和空军战机明显的不同。其机翼的后掠角很小,更像是一种平直翼,我们知道战斗机在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向着更快的速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机翼从平直翼发展到后掠翼,因为这样可以将机翼的翼尖藏到机头开始的激波之后,推迟气流分离。不管是大后掠翼、三角翼还是梯形机翼,其前缘后掠角都不会太小,而“大黄蜂”战机确实是这些飞机里前缘后掠角最小的一个。世界是很公平的,飞机性能的平衡点越向高速段平移,其高速下的升阻比就越来越好,而低速下的升阻比则越来越差。战斗机虽然在打开加力燃烧室后可以迅速进入超音速,但大部分时间它都是在亚音速飞行,因此超音速性能和亚音速性能必须要平衡。F-18的气动构型这么选择,显然是十分重视其低速性能和低速下的升阻比,而部分放弃了对高速性的追求。

被误读的武器之航空母舰 上

于是我们发现,航母舰载机在性能需求上所做出的牺牲远不止是为了飞机的弹射及降落而给结构加强那么简单。为了获得良好的起降性能——舰载机着舰(尤其是夜间着舰)是个很危险的技术活,能降低点难度就降低点难度,这是切实关系到飞行员培训的时间、成本和损失的大事情。以及为了获得足够的CAP性能,航母舰载机往往需要更大的翼展、更小的机翼后掠角以及更好的亚音速升阻比和更多的燃油,这点从美军同时发展的F-35A和F-35C两款机型上就可以看出来。

说完了预警机和战斗机,其配备的电子战飞机和直升机等其实也是如此,看上去飞机数量不少,但却往往是在计算了飞机的任务出动率,并综合计算作战时所面对的威胁和自身全天候、全时段作战能力的维持后,得出的一个最低数字。这些飞机的数量要够,能力也要够,否则战时就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漏洞。按照墨菲定律,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总是会出问题,马岛战争时期,英军“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就是恰好在为了通过卫星和本土联系而暂时关闭了警戒雷达时,遭到了阿根廷飞机的突袭并被导弹击中,最终葬身南大西洋。你说它运气不好,但战争时期谁也不能靠运气生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
精彩导读
军事快报
关注我们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3 18:49 , Processed in 0.024999 second(s), 1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