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强军战网 首页 中国军情 军情资讯 查看内容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

2018-12-13 14:06| 发布者: lvy明| 查看: 706| 评论: 0

这是一支神秘的部队

曾经只有一个代号

但它却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

它就是我国空军地导部队

曾经声名远扬的“543部队”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60岁生日。

1958年10月6日,也就是6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营——一营成立,代号543部队。此后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正值新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期,美国U-2高空侦察机频频出现在大陆上空,其目的非常明显,新组建的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也开始了侦察和拦截。

美U-2侦察机频频在大陆上空侦察

美国U-2侦察机飞行高度可达到22000米,携带八台自动高倍照相机,可以在2万米高度拍摄地面上的建筑物,在9000米高度能拍清楚地面报纸上的大标题。1962年,U-2侦察机开始频频出现在大陆上空进行侦察。

1963年9月25日,沿海警戒雷达发现一架U-2侦察机从台湾起飞,一路向西飞去。此时,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几乎全班人马已从北京千里机动到了西安,等待着捕捉它的机会。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U-2侦察机先进入了地导三营的防区,但是目标指示雷达一打开,U-2就改变了航向。它像一条狡猾的鲶鱼,绕过地导部队的防空火力,官兵们眼睁睁看着它飞向了西北的核基地。

原来,美国在U-2侦察机安装了预警装置,它可以在60公里外截收我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天线发出的电波,准确测出导弹阵地的位置,从而避开我军的火力范围。

怎么对付它?把开雷达的时间推迟再推迟,直到最后几秒钟才开机瞄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给这个法子取名叫“近快战法”。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时任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参谋长 宫长春:

反复计算、反复操练、反复研究,可以说废寝忘食。

展开百余公里拦截面 击落U-2侦察机

1963年11月1日早晨,一架U-2侦察机再次向我国西北的核武器基地飞去。这一次,地空导弹部队4个营展开了100多公里的拦截面,沿衢州、江山、上饶、弋阳一字排开。上午10点15分,已经完成侦察任务的U-2侦察机按着原来的航线返回,已经快到武汉了。地导部队负责追踪目标的松-9雷达持续汇报着U-2侦察机的高度和距离。

眼看着U-2侦察机越来越近,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雷达丢失目标,但二营作训参谋还在报着U-2侦察机的位置,实际上他是根据训练积累的经验在推算。直到最后时刻,他才下令打开制导雷达。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时任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参谋长 宫长春:

在显示器右下边发现目标,我就赶快操作、引导到中间,然后就发射,打击时间8秒钟。

前台湾U-2侦察机飞行员 叶常棣:

我已经看到台湾的海岸线,心里以为是回家了,真没想到砰一声,天堂掉到了地狱。我们是受美国情报骗的,他们说解放军的导弹打不到那个高度。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时任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参谋长 宫长春:

估计台湾有些军队的将领有不明白的地方,第一不明白怎么能押准,怎么走到哪儿到处都能有导弹部队?第二近快战法怎么近快法,怎么对付得了U-2侦察机的预警装置?因为他们都是唯武器论的,我们发挥人的作用。这个较量是整个60年代,侦察、反侦察,最终我们一共击落5架U-2、一架RB、三架无人驾驶飞机,一共9架。

“火力网”覆盖全国 防空反导一体化

老一代地空导弹兵“五下江南、六进西北”,凝练出了“以阵地为家,以艰苦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拖着导弹打游击已成为历史,地空导弹部队的“火力网”早已覆盖全国。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近年来空军形成了自己的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分别是“红剑”体系对抗、“金头盔”自由空战、“金飞镖”突防突击和“蓝盾”防空反导演习。其中“蓝盾”系列演习是为地面防空兵量身打造的实战化演习,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已经成为空军防空反导能力的“淬火炉”和战法训法的“孵化器”。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地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揭秘击落美U-2侦察机全过程→

军事专家 王明志:

将来的防空作战,实际上是联合作战,它不是单一军种进行防空作战,也不是使用单一的兵器进行防空作战,是靠我军的联合作战力量来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 12:30 , Processed in 0.031179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