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我的战争》中,导演把臆想中的志愿军人海战术搬上了银幕,对历史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央视《人与自然》节目里非洲角马的迁徙。其实,解放军作战从来不是人海战术,我们解放军自己有一套独特的炉火纯青的步兵战术,例如三三制。 解放军从建军开始就异常重视步兵战术,认为步兵战斗应该立足于野战,步兵作战必须运动起来,在运动中歼敌,以眼花缭乱的穿插和侧翼攻击,进行迅猛的目标明确的短促突击。乌合之众则喜欢坐那里将弹雨泼过去,等着被穿插围歼。“三三制”战术动作是我们军队从抗战时期开始,到东北解放战争中总结提炼的一种独创的步兵战术动作。这种战术动作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士兵之间灵活的配合,利用士兵的战术动作优势来弥补我军在单兵作战火力上的不足。 三三制战术动作由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步兵班,呈三角形进攻和防御。步兵冲锋时,拼刺刀时,三股火力、三角协防。小组中各成员分工明确,三人各负责进攻,掩护和火力支援。行动时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行动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这种战术攻防兼备,分工明确,组内合士兵各尽其力,有效合理的搭配使军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三三制战术实际上是对日军步兵战术的扬弃提升,是一整套步兵战术的其中一部分。 这种战术动作最早发源于抗日战争期间,这是1939年,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举行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进行的步兵战术训练表演。图中可见八路军士兵的步兵战术,由三名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相互配合,有人总是说我军的人海战术取胜,其实我军从八路军那时起就高度重视步兵战术。 进攻时,一个步兵班的三个战斗小组各自散开,由班长统一指挥,以免发生混乱。士兵的间距一般在八步左右,既可以发扬火力,又可以避免一发炮弹带来过多伤亡。在近战中,三三制战术动作特别有效,三人协同进攻,大大减少了伤亡,弥补了我军士兵当时单兵火力的不足。 三三制战术动作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还被应用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建国后的历次作战。我国在发起冲锋冲破美军阵地时,就采用的三三制战术动作。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三三制战术动作避免了人海战术带来的巨大伤亡,弥补了我军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战斗小组之间相互掩护,相互支援,三个小组交替突击,依靠落后的装备也能打出强大的火力。 经过长年的艰苦卓绝的战争,解放军总结了一套独特凶猛、非常实用的单兵和班排战术动作,并依靠其打遍天下无敌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军官也曾对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式战术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军队完美的利用了自己军队的优势,弥补了自己装备的不足,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志愿军制胜的法宝。 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将步兵战术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尽管武器简陋,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也丝毫不落下风。然后在接下来的对印军作战中,如同砍瓜切菜,势不可挡。这里还有个令所有外军膛目结舌的穿插战例,三人消灭印军三个炮兵团。有3名与主力失去了联系的战士,庞国兴、周文轩、魏应武临时组成了战斗小组,他们大胆插入印军纵深7.5公里,打了5仗,连续夺取印军三两个炮兵阵地,击溃印军两个炮兵团(规模相当于我军的炮兵营),缴获火炮7门。 我们的军队不仅能将步兵战术发展到巅峰,打败过去的敌人。也能在21世纪将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世界最前沿,打败未来战争中的一切敌人。庞国兴他们四人就代表了我军的战斗作风: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23 08:16 , Processed in 0.033839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