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家一直在讨论这个话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引进德国豹2主战坦克。照理说,上世纪70年代,中西方关系缓和,西方先进武器的引进已经不再存在障碍,同时我军59式及改型作为陆战主力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应该有更迫切的换代需求。而实际情况是,早在6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提出二代坦克的研制,只是研发期间适逢国家多事之秋,在停滞多年之后,才于70年代借鉴德国豹式重启换代坦克研制之路。 一、二代中型坦克WZ-122上世纪60年代末期,面对苏联在远东地区强势的姿态,我国同期能够研制生产的只有59式坦克。而我军反坦克装备缺乏,压制火炮机动性能差,作为主力突击力量的坦克发展又严重滞后,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在现实压力面前,我军提出新型二代坦克研制计划,而1969年发生的中苏珍宝岛冲突,面对苏联T-62中型坦克,我军完全无有效反制手段,刺激并加速了新式坦克的研制步伐。 1970年3月,我国开始研制新型二代WZ-122中型坦克。 1970年9月25日,第一辆WZ-122中型坦克原型车于出厂。 WZ-122原型车外型上沿用苏式坦克结构,包括低矮的龟壳铸造炮塔、承载轮设计等。但采用了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与液压悬吊系统,故又称为“三液车” 。 WZ-122中型坦克配有4名乘员,基本延用59式中型坦克的总体布局,驾驶室位于车体左前部,坦克中部为战斗室,坦克后部为动力室,发动机横置,总体布置紧凑(苏式坦克的通病)。 重体来说,WZ-122中型坦克在各方面性能都比59式坦克领先一代。 大家请注意看炮塔,上面有焊接扶手,设计上还是没有走出苏制坦克的影响,坦克上永远都要搭载步兵作战,这一点在后期对越反击战时弊端明显。 1971年1月,第二辆原型车组装完成,1971到1973年在南京、包头等地累积了3000公里以上的行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在整体性能与部件结构仍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WZ-122中型坦克研发期间恰适十年动乱,加上很多技术指标超出当时我国工业与科研水平,导致该项目最终下马。 二、二代中型坦克WZ-12241977年,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军工研发生产也开始转入正轨,军工部门重新组织二代坦克的论证工作。 1978年4月,国防工办、国防科委、五机部在山西大同召开784会议,讨论我国新型二代坦克研制方案,会议决定以德国豹2坦克为原型研制,假想敌则设定为苏联T-72坦克,确定原型样车代号为WZ-1224。 主要设计指标如下:战斗全重:43-45吨。 发动机功率:900-1000马力(以获得不逊于T-72的机动能力)。 最大行驶速度:65千米/小时。 公路平均速度:45千米/小时。 火炮:120毫米滑膛炮(采用自动装弹机),火控系统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火控系统。(达到豹2水平) 防护及其他:具备三防、灭火抑爆功能、夜战能力(红外夜视)、有热烟幕及抛射式烟幕装置,具备潜渡功能。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西方国家逐渐对中国开放大门,为快速达成对装甲装备的升级换代,借助当时和北约国家的准盟友关系,我国曾经考虑引进德国豹-2坦克,并计划同时引进生产线。 这一期间,中方人员成为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常客。而作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豹-2性能自然无可挑剔,但是它昂贵的价格让我们望而却步。我国需要的不仅是购买采购,还要考虑长期装备庞大陆军装甲部队的成本性价比。 钱这个问题其实在整个7-80年代一直困扰我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在向我们开放的同时,却发现国民经济不给力,兜里缺钱,造成只能看不能买。唯一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开眼了,学到不少先进技术和理念。 1979年3月,第一辆WZ-1224试验车出厂,装备西德产8V331柴油发动机,这是当时西化程度最高的武器装备,外型结构、技术特征都已彻底摆脱苏联制式。WZ-1224抛弃了苏式坦克的铸造炮塔,改成焊接炮塔,炮塔内部空间更加宽敞,有较好的人机工效,同时加挂了橡胶履带。从1979到1981年底,经过夏季及冬季试车,试验车完成近200摩托小时试验,通过1557千米试车,充分证明WZ-1224试验车所装备8V331发动机性能优良。 但是8V331发动机属于民用发动机,重量大,需要改装为军用机型。通过试验发现与8V331柴油发动机配套的冷却系统环形散热器消耗功率太大。而传动系统虽然可以满足整车需求,但仍然属于机械传动,不符合我国发展液力综合传动的要求。 而且,虽然行动部分可靠性强,但减震性能却不如液压减震器。通过对WZ-1224试验车的综合性能评估、研制与试验后,WZ-1224于1981年完成其历史使命,研制工作也进入到新型二代坦克的样车设计阶段。 三、二代中型坦克WZ-1226/1226F2由于发动机方案没有最终确定,因此决定同时研制两种型号样车,代号分别为WZ-1226和WZ-1226F2。这两款样车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采用不同的动力系统,WZ-1226采用西德8V165发动机,WZ-1226F2则采用国产12150发动机改型,功率均为736千瓦(1000马力)。 车体前方加装新型683复合装甲,炮塔又回归到传统铸造炮塔,防护性能方面不如WZ-1224坦克。 截止1982年,通过大量试验工作,WZ-1226和WZ-1226F2两型坦克的综合性能都已接近设计目标,但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传动部分变速箱体积大、空间占用多,自动换档不可靠以及一些零部件寿命短等问题。 而同步研制中的80式主战坦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又具备较高的性价比。1981年,随着80式被指定为新一主战坦克,WZ-1226和WZ-1226F2项目研制随之终止。 虽然德国豹2没有购入,WZ-122系列坦克也没能定型入役,但是通过对该型坦克的研制,使我国科研人员在如模块化布局、创新思维等前瞻性新技术方面获得实车验证机会。而该系列坦克试验车也在我国坦克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问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1 14:28 , Processed in 0.031237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