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无论是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迫击炮一直是中国陆军营级以下步兵单位最为重要的支援火力。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陆军缺乏足够的身管火炮,而且也缺乏能够让身管火炮快速机动的运输能力。 从苏联引进的M30式122榴弹炮 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重工业稍微稳定的情况下,马上发起了火炮制造的运动。在50年代,新中国即完成了对苏联的122mm榴弹炮和76.2mm火炮的仿制工作。而在此时,关于对苏联M-160重型迫击炮的仿制工作也被人提了出来。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迫击炮,尤其是重型迫击炮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方面,因为战争初期大量重工业遭到了破坏,而西迁到苏联西部地区的军工单位也没有那么快就能够恢复正常的产能,直接的后果就是身管线膛火炮的供应受到影响。 二战苏军的120mm重迫击炮 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迫击炮精度和德军的迫击炮相比,精度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德国人的做法是在原有迫击炮的基础上提高制造工艺,继续提升迫击炮的精度。而苏联的做法则更为经典粗暴一点——直接扩大迫击炮口径,提升炮弹的杀伤半径。 除了苏德战场上苏军和德军都在使用的苏制120mm重型迫击炮之外,苏军使用的口径最大的迫击炮就是M-160重型迫击炮了。 也称M-43型160mm重迫击炮 苏军喜欢该款重型迫击炮的原因和建国初期的解放军类似,这玩意儿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其单发炮弹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41公斤,加上采用大仰角发射,因此除了杀伤半径大之外,M-160重型迫击炮的钻地能力也是十分出色。其威力甚至接近了二战时苏军装备的203毫米“斯大林之锤”重型榴弹炮。 新中国仿制的56式160毫米重型迫击炮在列装之后,只在炮击金门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进行过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的重量太大,达到了1.4吨,需要像身管火炮一样用汽车进行牵引,机动性较差。 大仰角是迫击炮的最大优势 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考虑到越南境内的地形对身管火炮的限制较大。而最大射角能够轻易达到80°以上的迫击炮,自然而然也跟随其他炮兵部队进入越南境内进行作战。 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最大的战绩是在1986年6月份的两山轮战期间,在双方对峙的战线上,装备160毫米迫击炮的部队对当面越军堡垒进行打击。第一轮齐射后,越军如同惊弓之鸟一样迅速躲入工事。随机我军改用钻地弹,用单发炮弹摧毁了越军的一座大型碉堡,共杀伤越军40余人。 使用的41公斤重的迫击炮弹 56式160重迫击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杀伤力,与其使用的炮弹有关。其主要使用的是杀伤爆破弹,分为触发爆炸和延时爆炸两种。不过这两种炮弹用的是同一种引信,也就是在触发引信的基础上,用特制扳手多拧一圈,触发引信就变成了延时引信,用来钻地攻击。 不过,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的缺点和很多。除了上文说到了重量太高导致机动能力不足之外,56式重迫击炮的炮弹装填十分麻烦。 装填繁琐,战斗射速只有1-2发/分钟 首先,需要把炮管抬起来,由另一名士兵一手护住炮弹引信,另一手托住炮弹送入炮膛。等整发炮弹完全进入炮膛之后,再结合底钣调整角度。因此,实战中的160重迫击炮的战斗射速只有1-2发每分钟。 而且该炮的作战准备同样漫长。因为采用了两轮式炮架,因此先要夯实发射阵地。在保证沙土稳定的情况下,还要在底钣下面垫上厚木板,防止在多发设计之后,因为过大的后坐力而导致底钣完全陷入土中,影响作战。 兔子:炸!给我狠狠的炸! 从行军状态要转入作战状态,一般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的转换时间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因此,在实际的作战中,160毫米重迫击炮一般在选定好发射阵地之后,很少再频繁更换地方。但是因为压制效果好,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和随后的两山轮战期间,解放军没有一门56式160毫米重迫击炮损失掉。 但是因为上文提到的那些原因,在进入90年代之后,56式160毫米重型迫击炮正式推出解放军炮兵现役,成为我军装备时间最短、口径最大的重型迫击炮。 |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1 22:43 , Processed in 0.033382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