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强军战网 首页 中国军情 军备资讯 查看内容

国产"七〇四分厂样车"——技术溯源

2019-1-28 13:21| 发布者: 曾月樱| 查看: 713| 评论: 0

在之前的更新中我们曾经介绍过一辆与国产122工程主战坦克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神秘样车,这辆坦克通常被称为"七〇四分厂样车",今天我们将视角放在它身上的一些具体细节,尝试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

国产

带微光夜瞄功能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 强劲的火力要有精准的火控系统辅以实施。钻进“七〇四分厂样车”炮塔内部,在已经拆卸得差不多的观瞄部件中能够发现一个绿色的盒子,上面写着“微光炮瞄同步控制箱”。根据记载,在122中型坦克的“三液”样车上安装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昼间瞄准/微光夜瞄/激光测距三合一瞄准镜、弹道计算机和双向稳定器等。这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发现目标时,炮长首先用瞄准镜对准目标,用激光测距机测定目标距离,经弹道计算机解算,所输出的瞄准信号通过瞄准镜分划板驱动装置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经过双向稳定器赋予火炮射角完成二次瞄准,炮长修正击发。这是一套典型的扰动式自动调炮火控系统,其战技指标甚至高于苏联T-64主战坦克的模拟弹道计算机和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由于微光夜瞄装置技术含量很高,虽然早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国内就有多家单位先后研制成功了三级串联微光像增强器和微光夜视仪,但均未形成可批量生产的成熟产品。直到1970年代才研制成功了光纤面板级联微光增强器,并建成了生产线。直到1980年代,采用微通道板的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才研制成功并形成批生产能力,为发展成熟的微光夜视仪器奠定了基础。而在122中型坦克研制的年代,国内还没有在微光技术上取得突破,因此后来的“三机”样车改回了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爬出炮塔,在顶部可以看到多个观瞄设备物镜。在左侧车长舱门前有三套观瞄设备,最前部的方形盒体是炮长用的三合一瞄准镜,其后是炮长用的普通MK-4型潜望镜,而最靠近车长舱门的是一套可以旋转的车长昼夜二合一指挥仪,这是车长独立观瞄系统的雏形,设计思想非常超前。当然在那个年代,车长指挥仪还不具有超越炮长射击和猎歼的功能,遗憾的是这套车长独立指挥仪已经被拆除,只保留了底座部分。有趣的是122中型坦克和“七〇四分厂样车”虽然都安装了综合观瞄设备,但炮塔正面火炮防盾左侧却还保留着自59式中型坦克就开始装备的炮长望远式昼间瞄准镜,那个椭圆开口成为中国半球形炮塔坦克的标志,直到88式主战坦克上才彻底取消。

另外,在装填手舱门前还有一具MK-4型潜望镜,驾驶员也使用2套MK-4潜望镜,中间一套可换成夜视仪。值得注意的是,“七〇四分厂样车”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椭圆形车长舱盖,而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采用的是圆形车长舱盖,“三机”样车更是直接将59/69的周视车长指挥塔装在这个位置,可以说这个椭圆形舱盖是“七〇四分厂样车”独此一份。

国产

重视对空防御的20毫米高射炮 中国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对空防御辅助武器一般都是12.7毫米高射机枪,但在“七〇四分厂样车”的装填手舱盖前,安装了一个远大于传统12.7毫米机枪枪座的重型机炮用方向/高低机,两侧有用于操控武器俯仰旋转的摇盘手轮,右侧手轮上还有击发握柄。基座上残留了一门小口径火炮的尾部,身管已经不知去向,只在炮身左侧保留了一个大型弹药箱,从炮身进弹口和出弹口的尺寸来看是用于发射20毫米口径弹药的。

122中型坦克研制过程中曾经选配了多种高射武器系统,包括12.7毫米高射机枪、双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以及20毫米机关炮,这是我军装甲部队面对苏军强大的前线强击航空兵、陆军航空兵时的无奈之举。当时已经意识到我空军部队可能不足以与苏军前线航空兵争夺制空权,只能尽可能地增强装甲部队自身的防空能力。根据122中型坦克研制的时间判断,当时唯一能够选择的是71式20毫米高射炮。该炮是在总结中印边境战争经验基础上研制的小口径高平两用炮,1965年2月正式研制,1969年研制完成,1971年设计定型。原炮采用40发弹鼓供弹,但在“七〇四分厂样车”上采用的是方形弹箱,而且炮架基座也有不同,可惜的是由于身管缺失无法作进一步确认。按照71式20毫米高射炮的指标,该炮初速1 010米/秒,理论射速400~500发/分,实际射速150发/分,有效斜射距离2 500米,有效射高2 000米,高低射界-5~85度。从该炮射程、射高以及20毫米弹药毁伤能力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威胁到低飞的苏-7、苏-17歼击轰炸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对地面软目标的打击能力也大大提升。

珍贵的是,122中型坦克遗留下来的照片中都只留下单管或双联装12.7毫米机枪的身影,而“七〇四分厂样车”上这个大型基座和半截炮身用实物证明了该型坦克确实曾经装备过威力巨大的20毫米高射炮。除此之外,样车还装备有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7.62毫米航向机枪,其中航向机枪的枪口位于前装甲靠左位置,由驾驶员操作。

国产

精心设计的坦克防弹外形 根据《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一书中介绍,1970年代初,上海硅酸盐所、52所、53所、201所、256所等单位研制成功了非金属-金属薄复合装甲,在此技术上52所、617厂等单位又相继研制成功了681、683复合装甲,使中国坦克抗弹性能有了质的提升。但是这些都是后话,“七〇四分厂样车”和122中型坦克研制的年代,复合装甲技术才刚刚在国内兴起,该型坦克仍然采用的是均质钢装甲,而炮塔上粗糙的纹路也说明了这是一种铸造炮塔。

“七〇四分厂样车”炮塔虽然采用的也是传统的苏式半球形炮塔,但与59/69式中型坦克的饱满型炮塔不同,这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苏式T-62中型坦克的卵形低矮炮塔。最明显的地方是炮塔前部较为扁平,装甲倾角也相应增大,有效提高了炮塔正面的抗弹能力,正面投影也进一步降低。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的资料显示,该坦克至炮塔顶高仅2.25米,比59式中型坦克的2.75米降低了整整半米。

但这种设计造成了炮塔内部空间的降低。为了进一步为炮塔空间增容,设计者在炮塔座圈直径与69式不变的情况下,将炮塔侧壁向外延伸,使炮塔正面看上去明显比59/69更宽,底部甚至延伸到车体两侧翼子板边缘。另外,为了适应低矮炮塔内部安装大口径火炮这一战技要求,“老120滑”坦克炮也进行了适应性设计。钻进“七〇四分厂样车”炮塔内部,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处于火炮摇架上方的驻退机、复进机及双稳部件被集中安装在火炮摇架的下方,大幅降低了炮匣前部的高度,便于安装进低矮炮塔内。

爬出炮塔会发现在炮塔两侧还安装了搭乘步兵用的扶手,但与122中型坦克不同的是,两侧的扶手与59式坦克一样是前后串列布置的,而122中型坦克则是上下两个扶手并列布局,或许是由于下扶手位置太接近车体,作用难以显现,所以在该车上还是改回了前后串列布置。另外,在122中型坦克炮塔尾部有可作为屏蔽格栅的储物篮,但“七〇四分厂样车”由于设计了安装有半自动装弹机的大尾舱,使炮塔后部更长,便没有安装储物篮。有趣的是在该车炮塔后部的右下方很突兀地凹进去一块,形成一个怪异的空缺,让笔者一时难解。后突发奇想如将炮塔旋转,炮口向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由于炮塔直径加大和大尾舱设计,使炮塔尾部明显比前部更加宽大,当炮塔向后旋转时这个位置正好将前车体的驾驶员舱盖封死,驾驶员无法顺利出入。因此要将这里的炮塔构造重新修整,以保证炮塔旋转在任何状态下驾驶员都能够自由出入,便于战场上的逃生。这也是安装了尾舱的“七〇四分厂样车”所独有的,不过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凹弹区,对尾部防御造成一定影响。

再看该车车体,车体为均质钢装甲板焊接而成,车体宽3.28米,较59式中型坦克的3.27米略宽。车体正面上装甲的倾角比59式更大,相应的首下装甲的面积有所增加。车体正面的防浪板和车前灯布局和59式一样,但已经遗失。车体两侧翼子板上面采用了类似于T-64那样的盒装结构,即是工具箱又可以作为间隔装甲。有趣的是,122中型坦克履带前面的挡泥板是方形,有极具“文革”特色的五星浮雕构造,而“七〇四分厂样车”则采用常见的弧形挡泥板,将五星浮雕移到了上面的工具箱正面。因为履带挡泥板经常会在越野行进中损坏或丢失,破坏其上的五星浮雕造型,而将其移至车体上部就能够保证五星的美观和完整性,这也成为了“七〇四分厂样车”和122中型坦克最直观的外形差别。

国产

功率大幅提高的动力系统 根据记载,122中型坦克采用了478千瓦(650马力)的12150L柴油发动机改进型,战斗全重37.5吨,单位功率达到12.7千瓦/吨,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这个标准大大低于战斗全重37吨、但使用了551千瓦(750马力)发动机的早期型T-64A主战坦克。

对于发动机功率不足这个问题,在“七〇四分厂样车”上曾经做过相应的努力,该样车的尾部发动机舱形状与历史照片中的122中型坦克并不完全相同,该车发动机舱较为平整,而122中型坦克发动机舱有高于车体的凸起存在。根据《坦克装甲车辆》2015年6月上期中《澎湃的中国心》一文记载,“二四会战”期间为了满足新型坦克动力需求,由洛阳407柴油机厂(今河柴集团)主持研制过一款新型涡轮增压发动机。该柴油机有8个缸径为160毫米的气缸、呈V字型布局,夹角为90度,功率达到了588千瓦(800马力),但在2 200转/分时,试验下承力部件多次发生故障,研制被迫终止。1970年4月,潍坊柴油机厂还研制了一款8V160型坦克柴油机,这款发动机以4160船用柴油机和12150L坦克柴油机为参考,发动机气缸夹角90度,采用主、副连杆、顶置凸轮、整体气缸盖设计,缸径160毫米,排量27.4升。发动机样机经过台架试验,在转速达到2 200转/分时,功率达到537千瓦(730马力),并通过了250小时的考核试验。

据记载,经过动力舱布局设计和相关附件设计与加工,这款8V160涡轮增压柴油机最终装配上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制造的中型坦克。因为七〇四分厂量产的59式中型坦克一直以12150L系列柴油机为动力,同时考虑到时间和历史背景,笔者大胆推断,这辆“七〇四分厂样车”应该就是装配的这款功率为537千瓦(730马力)的潍柴8V160型涡轮增压柴油机。

这款8V160发动机在后来的装车试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一时无法解决的严重故障,最终导致该型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夭折,但正是这些早期大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们科研人员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后来坦克发动机研制奠定了基础。而后研制成功12150ZL型V12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正是一种537千瓦(730马力)级别发动机,最终成为了中国二代主战坦克的强劲心脏。如果说“七〇四分厂样车”与二代主战坦克的共通之处,那就是圆孔型的发动机排气管均在车尾右后方,而59/69/79等一系列一代坦克发动机排气管均是长条形,位置恰恰在左后方。

“七〇四分厂样车”和122中型坦克一样采用5对大直径负重轮,无托带轮,与59/69/79等“五轮党”坦克不同的是,前者的5对负重轮的轮距相同,后者第一和第二对负重轮之间轮距明显比其他负重轮之间的轮距要大,而其后中国主战坦克就都选择了6对中直径负重轮加托带轮布局了。

国产

红色骠骑的纸面对抗

从总体上来看,这款继承了122中型坦克绝大多数特征、又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创新的“七〇四分厂样车”是我国坦克研制人员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对新型主战坦克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可惜的是,这辆在正史中未留下只字片语的坦克样车没有能够最终走上自己的演兵场,只能在露天停车场上披着雨布承受着时光的风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11-1 14:39 , Processed in 0.029854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