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强军战网 首页 中国军情 军情资讯 查看内容

歼-20的杀手锏——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2019-1-29 14:25| 发布者: boss_kam| 查看: 993| 评论: 0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歼-20的杀手锏——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图注:歼-20战斗机弹舱装载霹雳-15导弹照片

根据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报道,中国的新一代空空导弹对用于保障美国空军军事行动的基础设施构成了很大威胁。正在进行试验并准备由歼-20隐形战斗机挂载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就是这种极具威胁性的武器。此类导弹与优秀的战斗机相结合,可以打掉美国在亚太地区以及欧洲进行空中作战的关键节点。

霹雳-15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研制。它的目标是替代中国现役的中程空空导弹——主动雷达制导的霹雳-12,其最大射程接近100km。相比于霹雳-12,霹雳-15的主动雷达探测距离有明显增大,还具备抗干扰数据链,这对于攻击远程目标有着重大意义,主动雷达探测距离越大,机载雷达导引时间就越少;抗干扰能力越强,目标就越难以摆脱导弹的攻击。

霹雳-15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一个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扩大其射程,而不是欧洲"流星"所使用的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的氧化剂不用自己携带,自然就比火箭动力天然轻了不少,而且工作时间更长,但是,在高空稀薄的空气中,效率比火箭发动机低得多。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是一种在同一燃烧室内用阻燃隔热层将燃料装药分成若干段,每段装药有独立的点火系统,由控制系统确定每段装药的点火时间,以达到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引入能量管理的机制,满足火箭总体最优弹道的技术要求,达到导弹最远射程、不可逃逸区和末端机动性的最优化分配方案。

歼-20的杀手锏——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图注:霹雳系统空空导弹家族谱

在制导技术方面,霹雳-15以惯性制导加数据链进行中断制导,未段采用主动雷达系统,也可以采用反辐射弹头,通过跟踪预警机雷达来追踪目标。其中数据链是先进的双向数据链,所谓双向数据链,就是除了导弹接收战斗机和预警机发出的信息之外,还具备将导弹传感器获取的视频或图像回传给战斗机和预警机的能力,导弹和飞机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数据链的引入使霹雳-15可以在整个空中作战体系的支持下,发动袭击,比如霹雳-15发射后,附近预警机可以持续跟踪目标,则周期性地通过数据链把更新数据发送给霹雳-15导弹,告知目标方向和速度的变化情况。当然,霹雳-15还采用了高精度抗干扰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这使其可以在最大射程上可以自主发动最致命的一击,而目标则无法逃脱。

在中国五种现役的先进空空导弹中,霹雳-15的性能是最为突出的,目前,包括歼-11BS/H、歼-15、歼-16、歼-10B/C和歼-20在内的所有第四、五代战斗机都可以携带。但要论对美军的威胁最大的,当然还是歼-20携带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对空中预警机等大型空中目标威胁相当大,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预警机最大监视距离约400到500公里,对战斗机类目标只有300公里,对隐形战斗机只有120公里。这就意味的隐形战斗机可以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对预警机发起攻击,如果霹雳-15最大射程是200公里,那等预警机发现来袭的霹雳-15空空导弹,需要至少要飞大约一百公里的距离才能逃往安全空域,而这是预警机无法办到的。

歼-20的杀手锏——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

图注:歼-10C战斗机携带PL-10和PL-15导弹飞行照片

公开的资料显示,歼-20挂载霹雳-15导弹已经得到证实,有消息称,歼-20战斗机已经挂载霹雳-15进行了打靶试验。在歼-20宽大的机腹弹仓内,可以并排挂载4枚霹雳-15,这意味着可以同时攻击2到4个敌方远距目标,这表明歼-20一个架次的出击,就可以同时干掉多个远距空中目标。根据现在解放军空军的战术,我军会使用歼-20打击美军空中作战体系中关键空中节点,比如B-1B和B-2A战略轰炸机,E-8、E-2D和E-3C空中预警机,RC-135大型电子侦察机,KC-135和KC-46空中加油机,C-5A和C-17战略运输机等战力倍增器。据公开图像资料,如今歼-20主要的空战武器配置就是挂载霹雳-15和霹雳-10E,这两种导弹让歼-20具备同时对付远距离和近距离目标的能力。

未来,人民解放军空军将形成以霹雳-10A、霹雳-12B、霹雳-15和霹雳-21为代表的近程、中程、远程和超远程空空导弹的空战武器装备体系。相信在实现了无缝传递目标信息的空军作战数据链这一新技术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先进战斗机必然可以构筑起中国的"鹰之墙"。

更多精彩,请关注兵工科技微信公众号(微信ID:binggongkeji)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强军战网 ( 苏ICP备16046128号-1 )

GMT+8, 2024-5-3 16:02 , Processed in 0.062744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